top of page
賴肇基老師

【二十一世紀通】應試方略——評估措施成效


世界各國在2020年面對新冠疫症,推行多項防疫政策及措施來減少受感染人數及截斷傳染鏈。防疫措施主要分針對受感染者,包括醫學監測、實驗室測試、追踪接觸者、隔離、疫情調查、源頭消除控制和港口衞生;而針對未受感染的大眾市民,則包括風險溝通、個人防護和群眾防護。香港在9月推行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透過全民測檢方法找出隱形患者,從而找出源頭,截斷傳染鏈。措施推行後,最常問︰措施是否有成效?


評估措施成效

通識試題中曾經在卷二延伸回應題要求考生評估政策的成效或影響。假設要評估這項措施:


評估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全民檢測)對防疫工作的成效。論證你的答案。(12分)


這是考核學生較高層次的評價能力(Bloom's taxonomy)。考生可以用以下的大綱作答: 1. 簡單介紹香港在新冠疫症下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的措施內容; 2. 討論措施的成效(其中三項)針對性、可行性、爭議程度、公平性、成本效益; 3. 歸納以上分析,作出判斷,成效高或低?


用以下的評估原則去分析政府措施的成效︰ .針對性:這項政措施是否能針對感染源頭、能否對症下藥,還是治漂不治本? .可行性:可考慮推行或執行時所遇到的阻力,公共財政的負擔、判斷是否勞民傷財? .爭議程度:探討產生巨大爭議的原因,要分析市民對措施的接受程度、政府誠信及認受程度是否可說服市民參與?有份參與的持份者是否涉及利益衝突呢? .公平性:剖析政府推行措施是否依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原則、能否平衡持份者得益和損失? .成本效益:投入的資源和分配與找出受感染個案數量是否合理或成正比?


「政府於檢測後兩天交代計劃成本及效益,共有178.3萬人次參與檢測,佔人口約24%,撇除由中央支付的實驗室運作等開支,本港須就計劃支付5.3億元,即每個檢測約花300元,最終發現32宗新個案,確診比例不足0.002%,平均每宗確診花費1656萬元香港公帑。特首指出,難以用開支計算成本效益,計劃可讓人知道香港疫情已穩定,方便政府與各地談通關,帶來的效益遠多於數億元。有立法會議員認為,花5.3億元只找到13名無病徵感染者並不值得,應加強高危群組和入境者檢測。」(摘錄自2020年9月16日《明報》)


基於政府公布的結果,加上多角度分析,你如何評價這項醫療措施呢?你認為對整體防疫工作是否有成效呢?是否值得推行呢?


「二十一世紀通」專欄文章由 ROUNDTABLE EDUCATION提供,由通識科與人文學科老師撰寫教學心得和探討學科議題,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和轉移知識的能力,裝備學生面對二十一世紀不確定的社會,成就能適應各種變化的人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