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任職的學校多年來着重高階思維訓練及課堂互動以提升「學與教」質素,而「善用小班教學的優勢,實踐不同策略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亦是學校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校方期望在各級推行小班教學下(註:我校自2015/16學年起各級分六班,每班平均27人),製造更有利的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從而讓他們自行建構知識,進一步鞏固所學,同時培養他們終生學習的能力。有些人聽見「自主」學習、學生「參與」,就誤以為可以減輕教師工作量,全憑學生「自己學習」。其實,根據筆者以往任教及觀課的經驗,教師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心神,精心設計課前預習及課堂流程,才能有效讓學生從課堂互動中建構知識。
要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課堂,學生必須「有備而來」。因此,教師須設計緊扣課堂學習重點的備課課業,讓學生透過備課,於學習新課題前重溫或掌握一些前備知識,或者就課堂的討論,預先蒐集、閱讀及嘗試理解相關資料。除了布置備課課業外,教師或須於上課前審視學生備課的成果,一方面確保學生認真備課,一方面透過學生的備課成果,了解其於相關課題的進展或難點,以調整課堂內容。因此,教師毋須重複或用較少時間處理學生已掌握的內容,集中處理學生未掌握的部分,令課堂更聚焦。就着學生的備課成果,教師也要「備課」,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下,有效地跟進學生於備課課業中呈現的問題。此外,教師如欲把學生課堂參與的成果,轉化為學生的課堂筆記,教師更要預先想想板書的布局,例如要思考有什麼內容需要寫下?寫在什麼位置?用什麼形式寫?需要運用不同顏色或符號以顯示概念間的關係嗎?以致最後能有效呈現課堂學習內容及重點。
要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課堂,教師備課時要思考許多問題,例如︰提問的時機?如何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應付學習差異?如何促進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上,教師要隨時準備應對不同的難題,諸如學生提出具挑戰性而富討論價值的問題,又或是離題萬丈的風花說月等,教師要在電光火石之間思考如何回應,以致既能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可以圍繞課堂重點深重拓展。此外,教師也要在互動過程中適當地點撥學生,引導他們綜合及總結課堂所學。雖謂課堂千變萬化,然而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教師專業的知識和深厚的教學經驗。
以上看來簡單,但紙上談兵固然容易,可是要做到形神俱備,卻是必須千錘百煉,反覆驗證方能有所成。有時教師安排了機會讓學生答問題或表達意見,但隨即返回自己預備講授的內容,沒有利用學生所說的延展課堂,不自覺地把學生參與變為課堂「割裂」的部分,使學生參與課堂變得「有形無實」。如此,學生便不能透過他們的參與聯繫課堂學習重點,遑論從課堂互動中建構知識。久而久之,更可能打消學生參與課堂的意欲。
基於篇幅有限,上文只能簡略地分享筆者的一些觀察及體會,相信大家也感受到,當教師推動學生參與課堂,以期他們從課堂互動中建構知識,必須花上許多心力。然而,教師們仍然「俯心甘為孺子牛」,是因為他們相信透過「自主學習」能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鞏固所學,亦能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澆灌的工作過程雖苦,但學生的成果卻是甘甜的,而這也是一眾教師投身教育事業的初衷。
「二十一世紀通」專欄文章由 ROUNDTABLE EDUCATION提供,由通識科與人文學科老師撰寫教學心得和探討學科議題,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和轉移知識的能力,裝備學生面對二十一世紀不確定的社會,成就能適應各種變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