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說,不論那個年代的人,都曾經做過小朋友。而每一個小朋友都鍾意「玩」;所以「玩」是跨代之間的共通語言。即使年代不同,科技水平極度懸殊,但運用「玩遊戲」,還是可以把不同的人;不同文化、不同膚色、不同年紀的人拉在一起。「玩」甚至把年輕人與社區連繫起來;與社區的傳統、文化、歷史、街坊連繫起來。
網‧想‧正‧與過百小學校長教師分享遊戲內容
我們都是在社區中生活。然而我們與社區的連繫卻可能不斷在減少。由以前去街口糧油舖買包米到去超級市場買米再到今天網購買米包埋送貨上屋企;我們與社區的連繫不斷減少。中小學生與社區連繫的機會更缺乏。試想像一個搭校車返學放學的小朋友,他禮拜一至五的生活基本上是屋企到學校再到返屋企;是點到點的。接觸到的人、事、物,都是極為有限的。而年輕人是更加活躍於網絡,「路在口邊」差不多都進化/退化/僵化為只會/只需用Google搵路。社區中,到底那裏可以買到「白飯魚」呢?那裏可以配鎖匙?那裏有card board賣呢?
網‧想‧正‧想到,可以運用「玩」網絡遊戲Minecraft [註];把真實社區復刻在Minecraft裏。然後邀請年輕人一起組隊,運用想像力把社區建設得更宜居。想像之先,需要先有真實的認識。因此為了「玩」Minecraft,年輕人便帶著「好奇」走進社區中,藉完成不同任務從而與街坊聊天、認識了社區的人情、傳統、文化,以及社區的需要。有一隊年輕人的任務是關心拾荒的長者;而他們不單是言語關心長者,而是跟婆婆一起推著一車的紙皮到回收舖;路上彼此分享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Minecraft或許並不屬於拾荒婆婆;但因著「玩」,婆婆和年輕人連繫起來。我們就是期望跟年輕人一起與世界「making real connection」。
【註】Minecraft可以理解為一款電子版的lego,有無限的積木,讓玩家砌出腦海裏想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