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nSE

學生與弱勢社群的雙向轉化

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所提出的施予者(Giver)和收取者(Taker)的概念可用來將行為模式分類。大部分人或會認為在社會創業運動中,社會創業家、風險慈惠家(Venture philanthropist)、知識型義工、良心消費者等是付出的一方,是施予者;收取者是尋求受益的一方,弱勢社群通常是收取者。就如在單次服務的學習計劃中,學生只是單純的施予者,單方面「服務」弱勢社群,強勢與弱勢有明顯的劃分。


然而,社創運動的實踐中兩種群體卻是互相成就及轉化。


窮人常常被定位為收取者,可是其實他們的特性比社會的中上層,更接近施予者。《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有一篇研究報導指出,低收入人士(不是最貧困人士)比高收入的人更願意與人分享。低收入人士願意捐獻收入的5.6%,而高收入人士只願捐出收入的2.2%;若獲得意外之財,低收入人士願意將48%與人分享,而高收入人士只願分享34%。《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曾報導一篇研究,指出低收入人士有更多時間與人交往及分享,高收入人士多從事高壓工作,就算社交亦可能是為了工作;低收入人士的快樂程度並不比高收入的低。


社會創業運動所提供的正是一個可供轉化的空間,從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生命改變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賦權。弱勢不單是收取者,他們透過發揮長處,自我充權,讓他們能夠不被人生遭遇和社會制度吞噬,反而能有力地面對,甚至改造一切當下對生命和世界的扭曲。


社創校園目標

社創校園目標


全方位學習強調要讓學生在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中學習。「社創體驗工作坊」橫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和生命教育、德育及公民教育,並與現時政府所提倡「其他學習經歷」相輔相成。透過體驗式學習,讓青年明白「弱勢社群不是絕對的弱,而是相對的弱,有合適的平台,弱勢社群都能化弱為強」,讓社創受惠者的生命故事能夠成為年青人的助力,令他們能夠面對逆境。故此,於社創體驗工作坊中,學生所看到的不再是弱勢,而是一個個經歷人生困境及被制度邊緣化後重新站起來的生命故事。學生反過來能夠從他們生命中學習人生的尊嚴,他們透過關心別人卻能造就自己。

 


活動花絮

這些切身體驗能夠令學生更有效地掌握一些單靠課堂學習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例如培養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育為社會及人類謀福祉的正面態度,都需要學生經常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和情況。我們希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從實際體驗中學習,這有助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