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保署的統計,香港每天有多達一萬一千一百噸的都巿固體廢物送往日漸飽和的堆填區,廚餘約佔當中三成。香港的堆填區預計將於2030年飽和,而垃圾焚化會污染空氣和影響健康,兩者都不是可持續的廚餘處理方案。發展食物系統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for Food System),教育年輕一代從小認識廚餘不是垃圾而是可以善用的資源,是FoodCycle+的使命。
從廚餘到魚菜蟲共生 建立食物系統循環經濟
FoodCycle+於2016年發展結合「魚菜共生」、「廚餘種菇」和「 黃粉蟲養殖」的食物資源循環系統,參與的學校在校內設置一套流動小型魚菜共生系統和小型菇棚,學生可以透過系統建立的微型生態認識自然界的資源循環,並體驗廚餘升級支持食物生產的過程。系統配備適切的教材套,方便學校因應需要結合STEM課程使用。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套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生產系統。它轉化及循環養份,以低投入、低污染的環保方式產出蔬菜及食用魚類。「廚餘種菇」利用在魚菜共生所生產的剩菜,配合在校內收集廚餘,咖啡渣等,用作於栽培安全的可食用菇菌。系統包括於校內設置一個小型出菇棚,配備環境監測儀器(如溫度及濕度計)和加濕裝置。同學們能透過親自參與菇菌的養殖,提高活動的學習成效。 黃粉蟲(學名Tenebrio molitor)是一種源自北美洲的腐食性甲蟲,營養價值高 (成蟲蛋白質含量可高達60%),現時多作為飼料來飼養寵物或經濟動物。菇菌採收後剩下的菇土,可以利用作養蟲的飼料,而成熟後的黃粉蟲則可以用來餵飼系統的魚類。黃粉蟲不會飛、生長周期短 (由蟲卵到成蟲生約100日)、養殖簡單 (只需要陰暗、通風、室溫及提供廚餘即可),故此學生亦能打理得宜。
發展STEM教材套 化廢為泥再升級
為配合不同學校的需要,FoodCycle+亦發展出Mini Farm Lab STEM Education Kit,將資源循環不息的魚菜共生系統放進體積更小的硬件設備。雖然減去了黃粉蟲養殖的部份,但同學可以按照教學說明,自行組裝配件,動手建立生態圈之餘,亦加深對系統中工程、科學、科技和數學元素的體會。教材套備有建議的內容指導,教師可以因應課程需要,善用Education Kit講授從生物、科學、地理、可持續發展,及至與農業有關的經濟和歷史。
2018年,FoodCycle+與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推行「好壤」城市有機堆肥計劃。項目向不同的食品工場回收廢棄物,包括涼茶渣、豆渣、咖啡渣、酒糟等,帶回FoodCycle+的農場進行堆肥。廢棄物經過堆肥,變身做滋養植物和農作的肥料「加樂泥」。「加樂泥」的組成成分,經由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調整,是香港首個獲得有機認證的廚餘堆肥。
FoodCycle+未來將繼續提升推動食物系統循環經濟的科學和技術,並教育年輕一代化廢為寶、源頭減廢的重要性。FoodCycle+的農場位於香港有機資源中心,開放予學校和公眾參觀,藉由分享廚餘堆肥的設施和技術,讓更多人認識廚餘的真實價值,提升公眾對於推動可持續發展城巿的參與。
-ˋˏ┈┈┈┈
社創小介紹 FoodCycle+於2013年成立,旨在透過升級再造將廚餘或有機資源循環至本地食物生產鏈,以達致生態平衡。已有不少食品工場及餐飲業機構參加了FoodCycle+的有機資源回收服務,來減少上噸計的廚餘棄置於堆填區,並同時將它們昇級再造成低碳產品。FoodCycle+亦獲得香港科技園及本地大專院校支持來開發更多先進的生物科技。
關於創辦人
鄭逸豪(Shawn)於中大環境科學系學士及化學系碩士畢業後曾到蘇格蘭公幹,發現該地由能源及產業以至日常生活關於環保的巧思隨處可見。與此同時,他亦見識到當地不同的回收項目,並因工作機會接觸到廚餘回收,回港後深感香港廚餘回收的支援配套嚴重不足落後,因而萌生於本港創立廚餘回收業務。
2013年創立 FoodCycle+,藉回收本地有機廢棄物,再生成不同的高質農用產品,以推動本地循環經濟發展。除了創立 FoodCycle+,他在環境行業有15年豐富經驗,是碳審核員及環境、社會和管治 (ESG) 顧問,多年來與不同的私營環境顧問公司、大學及政府項目合作。在工餘時間,他亦於多間大學任兼職講師,教授及跟年輕學生分享環保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