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生活,中文的讀寫聽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點餐、讀書甚至求職也需要用中文。而在港的少數族裔若然不諳中文,求學時容易被排斥於華語學生的社交圈子外;求職時亦容易因不精通中文書寫而只能從事藍領工作,可見因語言而造成的障礙不在少數。
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報告,5歲以上的少數族裔人士中僅三成會在家中以粵語交談,即大部份少數族裔學童要到小學階段才正式應用到中文,起步比同齡華人學生慢。然而現時的教學方針卻未能照顧到這種學習差異與需要,造成他們未能追回落後的學習進度。
正如孩子不能未學行先學走,語文學習也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按部就班。現時主流學校使用的教材以母語為漢語的學生為對象編寫,融入不少中華文化與歷史元素,小學已教四字成語、唐詩宋詞。即使土生土長、說著中文長大的華語學生也要花上幾倍心機去理解,更何況是距離廣東話語境較遠、語文基礎和文化聯繫較薄弱的少數族裔學生呢?
部分非華語學生上中文課時因為聽不懂而無法集中,失去學習動力轉而在課堂上打打鬧鬧。在課堂上嬉戲固然不理想,但寓學習於娛樂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Iris以桌上遊戲為切入點,結合網上興趣班形式,為非華語學生度身訂造實用的教學內容,聘請既了解他們需要,又無語言隔閡的少數族裔導師教授日常用語,確保內容能夠吸引學生之餘,亦能為導師提供就業機會,拓闊少數族裔的職業選擇。誠然,這種課程未必能即時顯著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以應付考試,但卻可以鼓勵少數族裔學生活用所學,多講多聽,更有信心去與華語學生交流,融入校園,從而更有動力與興趣學習,循序漸進學好中文,跟上課業。
除了令少數族裔有心學好本土語言,想讓他們融入社區,社會亦應建設能夠配合他們的階梯,助他們有方法逐步追上,鍛練出與華語學生相當的中文能力,將來一同並肩前行,締造種族多元的共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