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創營模仿大學迎新營的設置,除了著重大學生於組內的角色和責任,也在流程、遊戲的佈置上借鏡,務求通過四日三夜的活動,讓中學生能透過親身經歷及遊戲體驗深入了解香港社會的需要和問題,發現社會不同群體的需要,明白社會各人也是命運共同體,關心他人等於關心自己,從而願意學習社會創業家精神——「創意」及「關懷社會」,從不同角色推動香港社會創業運動的發展。
參與者有大多是學校強迫或「邀請」參加,但短短四日的營會完結以後,卻帶來很大的改變和轉化。根據Chris Bull、Jayne Hoose、Mike Weed(2002)等人指出,如果某人被強迫去參加特定活動,那麼該活動就不再屬於遊玩的範疇;然而,如果在參與的過程中仍然可以得到強烈的樂趣,而義務與被強迫的感覺不再存在,那麼在此種情況下,人們去參與活動仍然可以被視為玩樂和參與遊戲。

理想教育所強調授課不只是完完整整把知識傳授,而是提供一個思考方向及空間,給學生透過有效的對話或反思的方式,讓知識重新創造,產生新的思維,而遊戲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式。參與的同學能夠寓學習於娛樂的關鍵在於遊戲擁有兩大特質:(1)不可預測性;和(2)規則(Haywood,1995)。參與同學因要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投入激情和專注,故此難以忘懷;同時,也透過想勝出遊戲的動力,故此願意學習規則。
根據羅拔.紀勤(Robert Kegan)的研究,只有約6%的人會開放參考框架,主動尋求自我轉化(Self-transforming mind);當中不斷尋求轉化的菁英更是萬中無一。其次,是有獨立思考的(Self-authoring mind),約佔34%,他們需要一個失位的兩難困局(Disorienting dilemma)去觸發轉化。最後,剩下的六成人是跟隨主流意見(Socializing mind),但在一些不需自我否定的觀點上,仍然會改變。轉化通常是由失位或接觸新事物去觸發,社創營就是借用遊戲來製造失位的空間和第一次的接觸,從而讓參與者能夠突破固有想法,讓轉化在短時間變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