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創專欄
Search
跨界攜手共創明日香港
眨眼間一年又過去,能順利完成以上的工作,實在有賴一直陪伴豐盛前行、來自不同界別、擔任不同角色的每一位,未來我們需要繼續與各位共建更多合作空間,並參考不同國家的社創經驗,制定適合香港社區及弱勢群體所需的創新應對方案,攜手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轉化城市。
讓校長教師化為社創教育家──共同承擔開拓未來教育之路
就未來教育的發展、無論是校長,或是老師都不能以舊方式去應變未來,而是需要以創新方式結合跨界資源,化身成「社創教育家」,為兒童及青年未來帶來創變。而從國際以至本地教育文件、報告,又或日常與創新校長們相處傾談,總結出教師、校長、學校有三層明確參考的方向。
青年社創實習──個人至社會轉化的學習機會
「創.新路」計劃在過去兩年間,共與5間學校(包技大專院校及中學)試推行可體制化的課程及體驗,為超過200位青年提供社創培訓及實習機會。計劃旨在培育青年6C未來技能,讓青年對多元出路有更闊的想像。創造課室以外的學習機會,可以為青年以至社會帶來轉化。
把社創帶入學校 培養「social-minded」的新一代
「Our mind is our lens to look at the world.」我們每個人的注意力有限,沒有辦法關注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我相信,歷時一年的社創課程,把「社創」放進了學生的字典,讓年青人變得「social-minded」,能看見社會上不同需要的人。
我們與世界教育的距離? — 省思波士頓學習之旅
筆者在旅程中做回學生,親身感受以問題為導向的創新教學法,受益匪淺,亦啟發了很多對教育4.0跟社創教育的思考,希望借藉此分享這趟學習之旅中的學習與反思。
將社創知識與校本化課程結合
社會概念在本港發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社創教育已由最初一個課程中的單一學科演變成一個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課程,近年各大專院校開辦之培養和培訓社會企業家的課程更如雨後春荀,百花齊放,今次我們於中學的嘗試,更盼能讓社創與本地學校與整個社創教育生態結合,讓社創能與本地教育共生。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近年致力推動「1.5 公里體驗式學習圈」,以校園空間為經,社區參與為緯,重新連結學校與社區,將學校搖身一變成「友善社區學校」,結合社區營造、跨代共融及社區共享空間,轉化學生的學習歷程,連結社區資源,讓學生的課堂與生活結合,做到真正的活學活用。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是全港唯一以全校參與模式,100%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基督教主流中學,全校現時共有300多位SEN的學生。面對這群SEN學生,我和老師們並沒有放棄,反而積極發揮創意,善用社會資源,將學校化身成為學習樞紐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及可能。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為配合未來校園(Future School)、幸福校園(Wellbeing School)及社區校園(Community School)的發展方向,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一直為學生提供硬件、軟件及心件三方面的支援。
十年點滴:擔任知識型義工與義務教練的體會與發現
在與年輕人溝通中,不斷修正改善,學習快快聽,慢慢說,我發覺自己EQ和耐性也提升了不少。常言道,「施比受更為有福」,能夠成為知識型義工、參與社創、當教練,對於我是一種很大的得著和滿足。你又有想過要當教練嗎?
指導同行—轉化式領導的啟示
多年來,接觸不同青年導師、老師都感到困惑,明明為青年安排好活動和成長歷程,甚至「 仆心仆命」視對方如至親,卻換來青年的嫌棄。「愛錫」青年如同子女當然是好事,但家長式的領導卻不一定適合當今的青年。而我們就借鑒了「貝斯的轉化式領導」所提倡的領導四大領導元素。
社創青年領袖成長範式
史蒂芬.柯維(StephenR.Covery)博士生前談及事業時,總綱是:「為自己著想,但不忘他人的權益。」而社創,正正就實踐了這句話。青年就是社會的未來,而讓未來主人翁及早學習社創,正是讓他們不單只顧自己,更會關心其他弱勢,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改變社會,我們所設計的社創歷程以
bottom of page